老子思维 详细情况

老子是中国古代巨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品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发挥“道”和“德”两个名词的寓意。老子着重“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两个名词也就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维。老子对于“道”(包含“德”)的描绘,多层次地分析了宇宙、国家、万物、人类以及人自身的各项内在。老子之“道”运用到社会方面便是他的政治思维;运用到人体内部便是他的涵养之法。后世的许多思维家,比如庄子、列子、葛洪等人的作品均走不出老子的思维。老子从他的知道论动身,以为管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又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无所为而为,也便是凡事要顺乎自然。正如佛家提出的“所知障”相同,老子也以为知识多了就要阻碍“为道”,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为学多了只会使工作杂乱,现代社会的开展好像越来越证明这一点。所以老子不重视为学,反而重视为道。老子指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绝学无忧”。所谓“为道”,便是经过冥想直接知道处于混沌状况的“道”,如此就可削减思虑、愿望和感觉经历,使之越少越好,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道”的办法终究如何呢?老子告知咱们:“不出户,知全国;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种法门被道家称为“观止”。“观止”的法门,历来被以为是归于“形而上学”的规模,对此议论纷纷,至今仍无结论。不出户而知全国事一说,从现代科学视点来看是说不通的,但是从气功和特异功能视点来看,却是可以做到的。老子建议无为,对立有为,以为有为是从无为蜕化而来。老子说:“大路废,有善良;才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好,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又说:“失道然后德,失德然后仁,失仁然后义,失义然后礼”。他以为“道”和“德”是归于无为的领域,仁以下是归于有为的领域。老子的无为而治也称为圣人之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所尊奉的东西,如他所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全国先”。历来管理全国,或许以“人”治,或许以“法”治,或许“人”“法”并治。老子建议“人”治,并给统治者提出了很高的品德规范,其实最难做到的是“不敢为全国先”。也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太少了。从无为而治的观念动身,老子为咱们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如其所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必;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邦邻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只可惜人类社会的开展并不象老子幻想中的那样,所以说这是大势所趋。但是老子以反向思维为世人留下了名贵的思维财富,其间的许多观念成为现代人思考问题的动身点。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全国”;“全国神器,不行为也,不行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软弱胜刚烈。鱼不行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民不畏死,奈何故死惧之?”;等成为现代人尊奉的关于待人接物的金玉良言。
以上就是【老子思维】方面的全部内容,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收藏,也可以转发给小伙伴们哦。
下一篇:学生家访记载表家长的建议和要求怎样写 学生家访记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