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暑期旅游安全指南及避险常识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18-07-09 00:00:00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lvxing/8119.html  评论:0  收藏

      随着暑期游的不断升温,游客出行安全不容忽视,在此为您介绍出行安全指南以及应急避险常识。

      一、今年暑期游的特点

      暑期历来是旅游黄金档,今年海岛游、出境游、亲子游等诸多新鲜的旅游形式备受青睐,消费者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中国旅游研究院在公布的中国城市避暑旅游发展报告中显示,我国避暑旅游市场潜在规模至少超过4亿人,出境游正在成为国内暑期旅游的一个重要选项,而邮轮首次成为国内游客暑期出境游的主流方式。

      与往年相比,国内暑期旅游的形式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大城市不再是首选目的地,一些具有应季旅游资源优势的城市大受欢迎,而周边的滨海国家及岛国也受到国内游客的青睐。

      自驾游客的比例继续快速上涨也是今年暑期旅游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暑期旅游安全指南

      暑期外出旅游一般有跟团游和自驾游两种方式,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1、注意旅行社是否正规。游客报名时要查看旅行社是否持有《营业执照》和《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游客应前往正规的旅行社营业门店报名,不要贪图方便省事而报名参加不正规的“黑社”旅游。

      2、理性看待旅游产品价格。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应以服务标准的品质为优先,切忌一味追求低价旅游。对于时下兴起的网购旅游、团购旅游,不能仅仅考虑价格低廉,应首先考虑组团社是否具有资质,产品价格是否低于旅游成本,若价格低于旅游成本,则属于“零负团费”操作,安全与质量一定存在严重隐患。

      3、签订旅游合同、索取旅游发票。游客报名时应当与旅行社签订正式的旅游合同,签约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对容易引发分歧的事项要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并索取正规的旅游发票。切记不要贪图方便省事不与旅行社签订合同或听信“上车签约”、“上车付款”或只开收据之类的说法,诸如参加网上旅游或团购旅游一定要在出发前到报名旅行社签订合同并索取发票。

      4、暑期外出旅游,应注意水上游览项目的安全。参加漂流、潜水、摩托艇、水上滑翔等风险较高旅游项目,必须选择资证齐全的经营单位,同时听从工作人员的正确安排。同时,游客要根据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水性,结合当天天气情况选择适宜的水上旅游项目,不要冒险挑战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高危险项目。未成年的游客一定要在监护人的监护下参加水上游览项目。游客游泳时,千万不要离开规定的安全区域。在海边观景或沙滩散步的游客要特别注意风浪袭击。

      5、注意饮食卫生。夏季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发生变质。游客应选择正规的餐饮场所就餐,最好选择高温加工的新鲜食物,尽量不要冒险食用生冷海鲜、河鲜,尤其不要食用无证摊贩贩卖的食品,避免由于餐饮不洁而发生急性肠胃炎或食物中毒。可随身携带一些治疗腹泻的非处方药物。

      6、景区游览注意安全。要注意景区设立的安全警示标识,不要到景区划定的安全游览路线以外游玩,不要进入危险区域。山地旅游要量力而行,注意天气和路面情况,防止不慎跌伤、坠落。

      7、保管好随身财物。暑期旅游客流量较大,要妥善保管好随身携带的财物,不要让贵重物品离开自己的视线,防止现金、首饰和手机等物品被盗。

      8、遇到纠纷要理性、适度维权。旅游中遇到纠纷,应保持冷静,理性维权。不要采用过激的言行,比如拒绝登机、船、车等,以免损失进一步扩大。游客可先行拨打旅行社紧急联系电话与旅行社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应注意保留相关依据,行程结束后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投诉。

      如果游客自驾车旅游,最好事先熟悉通往景区的路况,出发前要检查车辆的安全设备,关注天气状况,遵守交通法规,同时,为了安全最好结伴同行。

      避险常识

      1、遇到地震、台风、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或政治动乱、战乱、突发恐怖事件或意外伤害时,要冷静处理并尽快撤离危险地区。在境外可向中国使(领)馆求助。

      2、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和伤害时,应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要求警方提供保护,并取得警方的书面证明。

      3、发生交通事故时不要惊慌,要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向领队、导游及警方报告。

      4、游客在出行前可以登录国家旅游局网站查看《突发事件应急手册》,了解避险常识。

      随着暑期游的不断升温,游客出行安全不容忽视,在此为您介绍出行安全指南以及应急避险常识。

      一、今年暑期游的特点

      暑期历来是旅游黄金档,今年海岛游、出境游、亲子游等诸多新鲜的旅游形式备受青睐,消费者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中国旅游研究院在公布的中国城市避暑旅游发展报告中显示,我国避暑旅游市场潜在规模至少超过4亿人,出境游正在成为国内暑期旅游的一个重要选项,而邮轮首次成为国内游客暑期出境游的主流方式。

      与往年相比,国内暑期旅游的形式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大城市不再是首选目的地,一些具有应季旅游资源优势的城市大受欢迎,而周边的滨海国家及岛国也受到国内游客的青睐。

      自驾游客的比例继续快速上涨也是今年暑期旅游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暑期旅游安全指南

      暑期外出旅游一般有跟团游和自驾游两种方式,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1、注意旅行社是否正规。游客报名时要查看旅行社是否持有《营业执照》和《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游客应前往正规的旅行社营业门店报名,不要贪图方便省事而报名参加不正规的“黑社”旅游。

      2、理性看待旅游产品价格。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应以服务标准的品质为优先,切忌一味追求低价旅游。对于时下兴起的网购旅游、团购旅游,不能仅仅考虑价格低廉,应首先考虑组团社是否具有资质,产品价格是否低于旅游成本,若价格低于旅游成本,则属于“零负团费”操作,安全与质量一定存在严重隐患。

      3、签订旅游合同、索取旅游发票。游客报名时应当与旅行社签订正式的旅游合同,签约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对容易引发分歧的事项要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并索取正规的旅游发票。切记不要贪图方便省事不与旅行社签订合同或听信“上车签约”、“上车付款”或只开收据之类的说法,诸如参加网上旅游或团购旅游一定要在出发前到报名旅行社签订合同并索取发票。

      4、暑期外出旅游,应注意水上游览项目的安全。参加漂流、潜水、摩托艇、水上滑翔等风险较高旅游项目,必须选择资证齐全的经营单位,同时听从工作人员的正确安排。同时,游客要根据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水性,结合当天天气情况选择适宜的水上旅游项目,不要冒险挑战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高危险项目。未成年的游客一定要在监护人的监护下参加水上游览项目。游客游泳时,千万不要离开规定的安全区域。在海边观景或沙滩散步的游客要特别注意风浪袭击。

      5、注意饮食卫生。夏季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发生变质。游客应选择正规的餐饮场所就餐,最好选择高温加工的新鲜食物,尽量不要冒险食用生冷海鲜、河鲜,尤其不要食用无证摊贩贩卖的食品,避免由于餐饮不洁而发生急性肠胃炎或食物中毒。可随身携带一些治疗腹泻的非处方药物。

      6、景区游览注意安全。要注意景区设立的安全警示标识,不要到景区划定的安全游览路线以外游玩,不要进入危险区域。山地旅游要量力而行,注意天气和路面情况,防止不慎跌伤、坠落。

      7、保管好随身财物。暑期旅游客流量较大,要妥善保管好随身携带的财物,不要让贵重物品离开自己的视线,防止现金、首饰和手机等物品被盗。

      8、遇到纠纷要理性、适度维权。旅游中遇到纠纷,应保持冷静,理性维权。不要采用过激的言行,比如拒绝登机、船、车等,以免损失进一步扩大。游客可先行拨打旅行社紧急联系电话与旅行社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应注意保留相关依据,行程结束后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投诉。

      如果游客自驾车旅游,最好事先熟悉通往景区的路况,出发前要检查车辆的安全设备,关注天气状况,遵守交通法规,同时,为了安全最好结伴同行。

      避险常识

      1、遇到地震、台风、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或政治动乱、战乱、突发恐怖事件或意外伤害时,要冷静处理并尽快撤离危险地区。在境外可向中国使(领)馆求助。

      2、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和伤害时,应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要求警方提供保护,并取得警方的书面证明。

      3、发生交通事故时不要惊慌,要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向领队、导游及警方报告。

      4、游客在出行前可以登录国家旅游局网站查看《突发事件应急手册》,了解避险常识。

    上一篇:暑期到带动“暑期经济”热 理性消费很重要
    下一篇:2018中小学生赴美研学旅行安全注意事项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11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