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8月1日起安徽省正式出梅 全省累计平均降水量为856毫米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0-08-03 19:11:07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news/11093.html  评论:0  收藏

    天气在线讯,昨天(2日),安徽省气象局宣布8月1日安徽省正式出梅,安徽省累计平均降水量为856毫米,是常年同期(401毫米)的2.1倍。而气温方面,安徽大部分地区仍有35℃以上的高温,局部超过37℃,市民们需注意防晒降温。

    8月1日起安徽省正式出梅 全省累计平均降水量为856毫米

    安徽汛期大暴雨

    8月1日起安徽省正式出梅

    8月1日安徽省正式出梅,整个梅雨期长度为60天。据介绍,今年梅雨期天气气候异常,全省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为全国强降水中心。全省平均降水量为856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1倍,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多。

    与历史典型梅雨年不同等级降水量覆盖范围相比,安徽省今年超过600毫米、800毫米、1000毫米、1200毫米的站数均为历史最多。黟县、金寨、六安三个国家站出现特大暴雨,铜陵、金寨、六安三个国家站创本站日雨量历史极值。繁昌、宣城和铜陵三个国家站最大小时雨强创本站历史极值。

    此外,今年梅雨期之长、暴雨日数之多、累计雨量之大、覆盖范围之广、梅雨强度之强,均为历史第一位。气温方面,据省气象台预报,目前副高已经稳定北抬,副高控制下的安徽多地高温持续。今天我省大部分地区仍有35℃以上的高温,局部超过37℃。安徽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淮北地区有局地短时强降水、雷电和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8月1日起安徽省正式出梅 全省累计平均降水量为856毫米

    根据最新气象预报,8月2日至3日安徽全省将持续大范围高温天气,淮北地区、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多雷阵雨,需关注高温以及雷电、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另外,今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预计将于4日起对安徽造成风雨影响。

    梅雨季节是几月份?

    6、7月份。一般情况下,江南区是6月8日-7月9日;长江中游区是6月15日-7月14日;长江下游区是6月19日-7月12日;江淮区是6月21日-7月15日。

    梅雨主要出现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天气资讯:

    今年东莞发生森林火灾事件11起 累计过火面积52.66亩

    福建漳州多地出现气象干旱 今年市区高温天气已经达到43天

    上海清晨现火烧云 网友:好像进入了动画中的世界

    近几天山东雷雨天气频繁 济南体感炎热气温高达34℃

    青海柴达木盆地遭遇沙尘暴袭击 乌云蔽日伸手不见五指

    8月长江上游可能再次发生编号洪水 长江淮河高水位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湖北连发74条高温预警 武汉鄂州等地35℃以上

    北京雷雨频繁但气温依旧闷热 周末最高气温31~34℃左右

    江门市蓬江区一村落发生山火 消防员4个多小时奋战扑灭大火

    今早北京发布高温蓝色预警 局地最高气温34℃酷热难耐

    上一篇:湖北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武汉局地最高气温37℃以上
    下一篇:韩国多日暴雨一家工厂发生山体滑坡 已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6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