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曾经有一个假期叫麦假 一般是两个星期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2-06-05 18:22:17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news/27420.html  评论:0  收藏

    网络讯,可能现在很多人都不太知道以前的假期是怎么样的,实际上,以前的一些假期,是和农业有一定关系的,而且假期还不短。你知道吗?曾经有一个假期叫麦假!麦假顾名思义是为了收割麦子而放的假,该大概持续半月左右,即一般是两个星期。不知道你有没有享受过麦假呢?

    曾经有一个假期叫麦假

    曾经有一个假期叫麦假 一般是两个星期

    麦假

    “麦假”,就是为收割小麦而专门设置的假期,学生、老师都放假回家收割麦子。从前慢,不仅车马邮件慢,割麦子也很慢。从磨镰刀,到割麦子、晒麦子,到压场、扬场,直到麦粒进家、麦秸堆成麦秸垛,大概持续半月左右,所以麦假一般都是两个星期。

    麦假又称“忙假”,意思是回家帮忙的意思,十天后学生返校继续上课,并迎接期末考试,这个假期仅在农村的乡镇学校才有,城市或县城学校均没有。

    随着农业现代化,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人工,以及退耕还林后庄稼的减少,“麦假”在有些地方已经慢慢取消了。

    其他农业假期:

    曾经有一个假期叫麦假 一般是两个星期

    农业假期

    农忙假是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地区性不规律的假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同,假期周期也不尽相同。

    在中国农村地区,农忙主要是在:每年阳历的五月中旬左右和阳历的十月份左右,五月份主要是收稻谷,小麦,假期一般在两个星期左右,十月份主要是收花生、玉米及其它相关农作物,假期一般在四个星期左右。随着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很多农业较发达地区已经取消了农忙假,相信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农忙假终归要取消。

    农忙假主要是为了“双抢”。农村夏天的双抢——抢收庄稼抢种庄稼。水稻在南方一般种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插秧,务必在立秋左右将晚稻秧苗插下。因水稻插下后得六十多天才能成熟,八月插下十月收割。如果晚了季节,收成将大减,甚至绝收。只有不到一个月工夫,收割、犁田、插秧十分忙,所以叫双抢。

    中国农民丰收节:

    曾经有一个假期叫麦假 一般是两个星期

    农民丰收节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于2018年设立(国函〔2018〕80号),节日时间为每年“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众所周知,秋分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恰好是从“立秋”到“霜降”这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风和日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传统意义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终点,更是春耕夏种的起点,正如中国华北地区的一句农谚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因而,国家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这种古人智慧结晶的致敬与传承,同时更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具有当代意义,其文化传承意味更加浓厚。一方面,对于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古老中国而言,这个节日的设立极具一种仪式感: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出丰收的喜悦。同时更是当代人准确把握住时节规律,用现代思维点缀传统文明的一种上佳表现,将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节气时令“摇身一变”,成了具有鲜活现代感的重要节日,这从某种程度上,恰是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的一种契机与自然而然。

    上一篇:6月1日环境气象公报:新疆内蒙古部分地区仍有沙尘
    下一篇:江西广西福建等局部大暴雨 北京河北河南等高温来袭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6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