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神仙日 这天都有哪些习俗讲究呢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0-03-26 10:11:12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news/6668.html  评论:0  收藏

    导语:对于一些地方的人们来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尤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三月初三就是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即“三月三节”。除此之外,这天还是一位神仙的寿辰。那么,到底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神仙日?这天都有哪些习俗讲究呢?下面带您来了解。

    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神仙日 这天都有哪些习俗讲究呢

    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神仙日 这天都有哪些习俗讲究呢

    三月三是黄帝诞辰

    是黄帝的诞辰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史料记载,河南新郑市在黄帝时期称有熊国,现有黄帝文化遗迹二十多处,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轩辕黄帝在这一带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统天下。

    春秋时期,郑国名相子产更是让这一民间活动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兴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于新郑市,系黄帝活动遗迹)朝拜轩辕黄帝活动,并形成民俗延续下来。

    大约5000年前,黄帝通过联合其他部落统一了黄河流域,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本格局。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帝陵,是传说中黄帝的衣冠冢,196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华第一陵”之誉。

    民间自古以来就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拜轩辕”的谚语。新郑作为轩辕黄帝故里,在战国《竹书纪年》和汉代《史记》等正史中均有明确记载。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由官方主拜,乱世由民间自办,年复一年,绵延至今。

    这天都有哪些习俗讲究呢?

    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神仙日 这天都有哪些习俗讲究呢

    三月三的讲究

    讲究一:

    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

    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

    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讲究二: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

    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发现年年春播之后都有许多地蚕将幼苗咬死。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马”。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法祭把都不灵验。

    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远近的布依人家。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具初三会天,不动上砂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

    讲究三: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棋牌、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讲究四: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相关推荐:

           三月三是仙家什么节日 仙家三月初三什么日子

           三月三是广西什么节日 壮族三月三又叫什么节

           三月三日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九月九是仙家什么节日

    上一篇:今明天全国大部降温6℃-10℃ 河南江苏多地强对流
    下一篇:今晨河南大雾能见度小于500米 多条高速公路临时交通管制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6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