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东海海域发生6.4级地震 福建浙江沿海等地有震感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3-09-19 12:57:33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news/84048.html  评论:0  收藏

    据网络资讯,据中国地震网最新消息,昨天晚上21时21分在东海海域发生6.4级地震。根据震级来看,这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地震了。虽然是发生在海上的地震,但是东海沿海一带的城市都有明显的震感,其中福建、浙江、沿海等地尤其明显。以下是东海地震的最新消息。

    东海海域发生6.4级地震

    东海海域发生6.4级地震 福建浙江沿海等地有震感

    海啸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9月18日21时21分在东海海域(北纬26.45度,东经125.35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70千米。福建、浙江沿海等地有震感。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4级以上地震共22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根据初步地震参数判断,本次地震不会引发海啸。

    地震为什么会引发海啸?

    海啸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水受到垂直方向的扰动,水面的压力差促使波浪四下传播,学术上亦称为重力波。

    故而水下的山体滑坡、火山喷发、核弹爆炸、陨石撞击都有可能引发海啸。

    地震,是最主要的海啸致因,但不是所有的大地震都能引发海啸,能引发海啸的地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震级足够大;

    (2)震源错动方式以垂直方向为主,能引起海床剧烈的上升或下降;

    (3)震源深度较浅,能把释放的能量充分转换成海啸运动;

    (4)有足够的水深存储海啸能量。

    特殊情况也时有发生,少数走滑型的地震错动也引起过海啸,可能与当地的地质地理条件有关。

    地震海啸是海底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可分为两种形式。

    (1)“下降型”海啸

    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

    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

    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2)“隆起型”海啸

    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小涨潮现象。

    东海海域发生6.4级地震 福建浙江沿海等地有震感

    地震海啸

    海底地震发生在哪里?

    大洋中脊是火山活动和海底地震的高发地带。大洋中脊是世界上最大的环球性海洋山系,又称中央海岭、中洋脊,全长8万公里,横跨四大洋。纵观海洋全貌及地震海啸的孕育条件,地震海啸多发生在海沟、岛弧和年轻的褶皱带等地区。这些地区构造差异运动大,如智利海岸的安第斯山,日本岛弧山系高达千米以上,濒临的海沟深达万米,高差达几公里至十几公里;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断层倾滑可能性大,所以人们视海沟为海啸的“潜伏所”。

    海底地震最大的危害,就是引发地震海啸。灾难性的海啸,通常是震源在海底地下50千米以内,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的。当震源位于深水区时,产生的海啸破坏力更大。由于海底变形,水体中形成巨大波动,表现在水面就形成了特殊的表面波,也就是速度达每秒100~200米,高达几十米的水墙,横扫一切。

    海底地震的破坏性还不止如此。地震时从海底裂口处产生的岩浆和有害气体会大大危害海洋生物的安全。海底地震同时还会破坏海底的油田、电缆等设备。

    上一篇:今明两天安徽降水仍将持续 受冷空气影响全省自北向南将
    下一篇:四川盆地至黄淮一带强降雨持续 黄淮等地还将有强对流天气

    相关热词搜索:地震最新消息 东海地震 海啸 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6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