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明晚将上演木星合月天象 25日天黑以后肉眼可观赏这幕“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3-11-24 16:58:59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news/85351.html  评论:0  收藏

    据网络资讯,注意啦!本周末天空又有好看的星象要出现了,这就是木星合月。据新华网消息,明晚夜空将上演木星合月天象 ,具体观察时间是在明天天黑以后,而且肉眼就可以观察到木星和月亮合影的样子。对天文感兴趣的朋友们可千万不要错过了哦。

    明晚将上演木星合月天象

    明晚将上演木星合月天象 25日天黑以后肉眼可观赏这幕“星月童话”

    木星

    本周六(11月25日)晚,一场“木星合月”的天文现象将在夜空上演,明亮璀璨的木星与丰盈的上弦月将紧挨在一起,成为夜幕独特的美景。

    通常情况下,月球和木星是夜空中排名第一和第三明亮的天体,二者相合或相伴,能带来极好的视觉享受。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11月25日木星合月将现身夜空。本次相合时木星和月球的亮度几乎接近极值,交相辉映的场景赏心悦目,不容错过。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赖迪辉介绍,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大约每个月都会出现一次合月现象,但金星和木星上演的合月相对更受瞩目,这是因为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肉眼可见的行星中金星和木星的亮度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视觉效果不言而喻。

    本次木星合月的特点在于:二者都非常明亮。木星在本月3日刚刚迎来冲日,目前亮度-2.9等,比平时更为明亮,而月球则为农历十三的盈凸月,接近满月;观测时间友好,感兴趣的公众不需要熬夜,天黑后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木星和月球之间的角距离很近,约为2度,近乎于4个满月视直径大小,称得上是“相依相偎”。

    具体来看,25日天黑以后,明亮的木星和一轮盈凸月就会在东方升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相继升高,但也渐行渐远,感兴趣的公众要抓紧时间尽早观测。

    木星是什么星

    木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古人早已认识这颗行星,罗马人以主神朱庇特命名这颗行星。古代中国则称木星为岁星,取其绕行天球一周约为12年,与地支相同之故。到西汉时期,《史记‧天官书》作者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岁星呈青色,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木星”。

    木星是颗巨行星,质量是太阳的千分之一,但却是太阳系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氢,但只占十分之一分子数量的氦,却占了总质量的四分之一;它可能有岩石核心和重元素,但没有可以明确界定的固体表面。由于快速地自转,木星的外观呈现扁球体。大气层依纬度成不同的区域带,在彼此的交界处有湍流和风暴作用着。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大红斑,这是17世纪第一次被望远镜见到后就未曾停歇过的巨大风暴。环绕着木星的还有微弱的行星环和强大的磁层,包括4颗1610年发现的伽利略卫星,截至2023年2月,木星已知有92颗卫星。木卫三是其中最大的一颗,其直径大于行星中的水星。

    明晚将上演木星合月天象 25日天黑以后肉眼可观赏这幕“星月童话”

    月球

    行星合月是什么意思

    从地球中心向外看,行星与月球的视赤经相同时,称为行星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行星与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在合月发生时刻,地球上同一地理经线地区会出现行星与月球赤经相合并同时到达中天的现象。当行星与月球相合至一个很细小的角度时,地球上部分地区还会发生月掩星的现象。

    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中国天文年历》的定义:凡称行星合月、恒星合月、行星合恒星、行星合行星,皆指地心视赤经相同;惟合日则用地心视黄经,冲日亦如之。紫台没有“黄经合月”的定义,因为观测都是使用赤道座标,与美国海军天文台一致。

    上一篇:本轮寒潮影响趋于结束但新寒潮再次酝酿 东北还有第五场
    下一篇:今天山东烟台威海等地局地降雪还将持续 周末起降雪停歇

    相关热词搜索:木星合月 2023年木星合月 木星行星 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6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