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四部门联合发布《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 开展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4-06-07 18:57:54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news/88670.html  评论:0  收藏

    据网络资讯,据生态环境部官方微信消息,四部门经过深入研究与细致筹划,近日联合发布了《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旨在全面加强我国沿海城市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该方案明确提出了开展为期三年的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旨在有效减少海洋垃圾污染,提升海洋生态质量,保障沿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方案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将协同配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清理行动的高效推进。同时,将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引导企业、社区和个人积极参与,共同为海洋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四部门联合发布《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

    四部门联合发布《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 开展为期三年的海洋垃圾清理行动

    海洋

    据生态环境部官方微信消息,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印发《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全国沿海地市城镇建成区毗邻的65个海湾开展为期三年的拉网式海洋垃圾清理行动。

    《行动方案》充分借鉴福建等地海洋垃圾治理经验和胶州湾等11个重点海湾专项清漂行动成果,充分考虑地方已有工作基础,紧盯65个城市建成区毗邻海湾,组织相关沿海地方全面启动“一湾一策”海洋垃圾清理活动,明确了到2025年“65个海湾内岸滩垃圾得到及时有效清理,海面漂浮垃圾密度明显下降”,到2027年“65个海湾内海洋垃圾密度大幅下降,常态化达到清洁水平”等目标。

    《行动方案》突出建体系、陆上截、海上治、及时清、规范处、常态管的协同发力,明确了建立健全海洋垃圾常态化治理体系、严控陆源垃圾入海、强化海上垃圾防治、及时清理岸滩和海漂垃圾、规范处置上岸垃圾、加强海洋垃圾调查与监管等6项重点任务,引导沿海地方形成陆海统筹治理海洋垃圾的管理闭环。

    《行动方案》突出责任落实、监管执法、公众参与、监督指导的协同保障,逐级压紧压实海洋垃圾治理的属地责任,加强岸线巡查和日常监管,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海洋垃圾治理,鼓励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开展净滩净海公益活动,积极研究推动海湾清洁指数测算及排名。

    四部门联合发布《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 开展为期三年的海洋垃圾清理行动

    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对人类的影响

    影响人类健康:海洋污染可能导致人类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海产品而摄入有害物质,从而引发慢性中毒、癌症等健康问题。

    破坏渔业和旅游业:污染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渔业和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污染会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退化,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破坏渔业生产:捕捞船只的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水质,制约着海洋渔业的健康发展。

    影响食物链:有毒有害污染物被海洋生物富集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一定浓度,影响所有海洋生物,破坏整体的海洋生态环境同时也危害人类。

    引发赤潮等环境问题:海水中的过高浓度的营养物质会引发赤潮,赤潮产生的赤潮毒素会改变海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导致病菌滋生,对鱼、贝类等海产品造成污染。

    重金属污染:污染海水中的重金属可能会被海洋生物吸收,然后在食物链上逐级传递到人类,频繁食用含有重金属的海产品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大气沉降的影响:大气沉降向海洋输入大量营养物质,加剧了近岸水体的富营养化,同时大气沉降也是海洋中重金属和有毒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上一篇:海南6月防汛抗台 警惕雨水与台风双重考验
    下一篇:印度高温热浪为何如此凶猛 由于伊朗副热带高压异常强

    相关热词搜索: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 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 猎奇 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6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