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原型事件 这部电影太真实了
看完刚上映的《万里归途》,让人有种难以言喻的震撼感。
多数生活在和平世界的人们,无法理解“撤侨”是什么样的经历。
很多人也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些被撤侨回国的人看到五星红旗时会激动地嚎啕大哭,为什么会在飞机上激动地大声齐唱国歌。
这部电影实在太真实了。
片场有来自一些战乱地区的群演,他们在拍戏时泪流满面。
因为眼前电闪雷鸣般的炮轰和枪声,让他们立刻想起自己家乡发生过的惨剧。
电影里讲的是战争在北非的努米亚爆发,张译饰演的驻地外交官宗大伟,与王俊凯饰演的新闻司新人成朗受命前往协助撤侨。
任务顺利结束,却得知还有一批被困同胞,正在前往边境撤离点。
无奈之下,他们放弃了回家的机会,转身逆行进入凶险的战区。
几名赤手空拳的外交官带领着125名同胞,冲破最后100公里炮火连天的异域,最终让大家走上了回家的路。
在别人眼里,外交官是西装革履,风光无限的职业。
却殊不知,他们其实是英勇的战士。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即使是和平时代,他们也必须面对凶险的政治风云。
当战争突然袭来,他们永远身处炮火最前线,要面对的是人性和死亡的洗礼。
他们必须有责任和担当,不然,身在异乡的同胞就没有人可以指望。
外交官这个职业,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万里归途》是根据真实的撤侨事件改编的,故事原型是“利比亚撤侨事件”,而张译饰演的主人公原型就是中国著名外交家孙必干。
孙必干大使
孙大使曾说过:“除了军人以外,与炮声最近的是外交官。”
他去的地方实在太危险了,是首位带武警赴任的中国外交官。
在4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他游刃于战地炮火之间;为了解救更多的同胞,他与死神殊死搏斗过。
01
孙必干生于1941年6月的湖北武汉,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驻伊拉克大使、驻伊朗大使、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
孙大使在国外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遭遇过的生命危险根本数不清。
上个世纪70年代,也门局势扑朔迷离。
时任外交官的孙大使在也门经历了5次政变、2次总统遇害事件。
80年代,孙必干在利比亚经历了美军的狂轰乱炸,见过首都黎波里和班加西港的灿烈景象。
90年代,他在海湾战争期间的利雅得,感受过伊拉克恐怖的飞毛腿导弹轰炸区距离大使馆仅500米的惊险。
对我们来说遥远到只有电视新闻会播放的战争,对孙大使来说可能只是寻常。
2003年美英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前夕,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奉命撤出,使馆处于暂时闭馆状态。
当年5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军事行动结束。
孙必干大使这时被外交部委派至伊拉克,担任中国驻伊使馆复馆小组组长。
其实当时孙大使在02年卸任伊朗大使之后已经退休,理应在家享受天伦之乐。
但因为他1994年—1998年曾担任过中国驻伊拉克大使一职,非常了解伊拉克以及中东地区的情况,是国际公认的中东问题专家,所以他立即决定赴任。
战后的伊拉克局势,乱得一塌糊涂。
所以,就出现了新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携带武警保镖入伊的决定。
包括孙大使在内的外交官们,也都穿上了防弹衣。
可防弹衣究竟能防什么?孙大使身边的警卫告诉他,能防刺刀和手枪。
但是在伊拉克,武装分子用的大都是步枪、机关枪之类的武器,还有众所周知的汽车炸弹,威力巨大。
孙必干在巴格达开会、办事的路途中,也多次遇到枪弹和汽车炸弹袭击,有至少两次的爆炸就在他身边几十米。
七八公斤重的防弹衣,只是图个心理安慰。
在中国复馆小组居住的曼苏尔饭店附近,只要外出,危险无处不在。
上一篇:坠亡杂技演员同事集体维权 该单位正在接受调查多数生活在和平世界的人们,无法理解“撤侨”是什么样的经历。
很多人也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些被撤侨回国的人看到五星红旗时会激动地嚎啕大哭,为什么会在飞机上激动地大声齐唱国歌。
这部电影实在太真实了。
片场有来自一些战乱地区的群演,他们在拍戏时泪流满面。
因为眼前电闪雷鸣般的炮轰和枪声,让他们立刻想起自己家乡发生过的惨剧。
电影里讲的是战争在北非的努米亚爆发,张译饰演的驻地外交官宗大伟,与王俊凯饰演的新闻司新人成朗受命前往协助撤侨。
任务顺利结束,却得知还有一批被困同胞,正在前往边境撤离点。
无奈之下,他们放弃了回家的机会,转身逆行进入凶险的战区。
几名赤手空拳的外交官带领着125名同胞,冲破最后100公里炮火连天的异域,最终让大家走上了回家的路。
在别人眼里,外交官是西装革履,风光无限的职业。
却殊不知,他们其实是英勇的战士。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即使是和平时代,他们也必须面对凶险的政治风云。
当战争突然袭来,他们永远身处炮火最前线,要面对的是人性和死亡的洗礼。
他们必须有责任和担当,不然,身在异乡的同胞就没有人可以指望。
外交官这个职业,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万里归途》是根据真实的撤侨事件改编的,故事原型是“利比亚撤侨事件”,而张译饰演的主人公原型就是中国著名外交家孙必干。
孙必干大使
孙大使曾说过:“除了军人以外,与炮声最近的是外交官。”
他去的地方实在太危险了,是首位带武警赴任的中国外交官。
在4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他游刃于战地炮火之间;为了解救更多的同胞,他与死神殊死搏斗过。
01
孙必干生于1941年6月的湖北武汉,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驻伊拉克大使、驻伊朗大使、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
孙大使在国外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遭遇过的生命危险根本数不清。
上个世纪70年代,也门局势扑朔迷离。
时任外交官的孙大使在也门经历了5次政变、2次总统遇害事件。
80年代,孙必干在利比亚经历了美军的狂轰乱炸,见过首都黎波里和班加西港的灿烈景象。
90年代,他在海湾战争期间的利雅得,感受过伊拉克恐怖的飞毛腿导弹轰炸区距离大使馆仅500米的惊险。
对我们来说遥远到只有电视新闻会播放的战争,对孙大使来说可能只是寻常。
2003年美英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前夕,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奉命撤出,使馆处于暂时闭馆状态。
当年5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军事行动结束。
孙必干大使这时被外交部委派至伊拉克,担任中国驻伊使馆复馆小组组长。
其实当时孙大使在02年卸任伊朗大使之后已经退休,理应在家享受天伦之乐。
但因为他1994年—1998年曾担任过中国驻伊拉克大使一职,非常了解伊拉克以及中东地区的情况,是国际公认的中东问题专家,所以他立即决定赴任。
战后的伊拉克局势,乱得一塌糊涂。
所以,就出现了新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携带武警保镖入伊的决定。
包括孙大使在内的外交官们,也都穿上了防弹衣。
可防弹衣究竟能防什么?孙大使身边的警卫告诉他,能防刺刀和手枪。
但是在伊拉克,武装分子用的大都是步枪、机关枪之类的武器,还有众所周知的汽车炸弹,威力巨大。
孙必干在巴格达开会、办事的路途中,也多次遇到枪弹和汽车炸弹袭击,有至少两次的爆炸就在他身边几十米。
七八公斤重的防弹衣,只是图个心理安慰。
在中国复馆小组居住的曼苏尔饭店附近,只要外出,危险无处不在。
下一篇:男子因赡养问题弑父杀母被执行死刑 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