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属于壮族三月三的仪式感 都说了什么?(2023-04-21)
- ·专属于壮族三月三的仪式感 究竟为了什么?(2023-04-21)
- ·专属于壮族三月三的仪式感 原来是这么回事!!(2023-04-21)
- ·专属于壮族三月三的仪式感 什么情况??(2023-04-21)
- ·专属于壮族三月三的仪式感 太奇葩了!!(2023-04-21)
专属于壮族三月三的仪式感 不看后悔
说道上巳节(三月三)先给大家一首诗先“《丽人行》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还有闻名于世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描绘的就是永和九年三月三的风景
虽然团中央和b站带头搞中国华服日,不过请别忘了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三月三也不单单是汉族的,其他地区很多少数民族人家也过比如像我们广西许多世居民族基本都过三月三搞华服日个人觉得似乎有割裂民族嫌疑,这么说吧,我个人认为中华民族的服饰都是华服,而不应该单单限制汉服(或者说团中央有些偷换概念)建议同步关注广西的三月三。
(个人观点,当然我本人是汉族,但是民族的互相融合和和睦还是懂得的,我家人也有少数民族,我身边的少数民族朋友也觉得这个不怎么妥当)
现在离上巳节(三月三)还有几天的时间,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不太可能能放假休息的。(最多只有周末了)但是很幸运,我现在身在广西将能有五天假期。拉仇恨啊!!!
上巳(音读四)节,对于汉族人来说(尤其是北方中原地区),是祭祀黄帝的日子,黄帝是我们华夏汉族先祖而三月三这天正是他的诞辰另外有些地区则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中原地区自古有“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上巳节主要活动祓禊,修禊祓禊,古代中国民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
源于古代“除恶之祭”
而修禊,古代传统民俗季春时,官吏及百姓都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其中以发生在晋唐会稽郡山阴城(今绍兴越城区)的兰亭修禊和长安曲江修禊最为著名殷周以来,巫觋的遗风仍有留传,禊即其一。
《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上巳兰亭修褉事,一年春色又杨花”;“漂泊天隅佳节,追随花下群贤只欠山阴修禊帖,却比兰亭有管弦唤起杜陵饥客恨,人在长安曲水边”
畔浴(沐浴,上古人们去河边水边,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尤其露天温泉池)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
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祈求生育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
这是生殖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还与婴儿连在一起辽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后来高禖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河南淮阳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权制下的高禖神同时还出现了性具崇拜,先女阴后男根崇拜。
起初上巳节是一个巫教活动,通过祭高禖、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现今日本还保留妇女集体去求生育的仪式互赠香草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郊外游春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
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不过up主一直都是生活在八桂大地,也就是刘三姐故乡广西,这边从前几年开始由自治区规定,每次到三月三放假到处旅游4-5天(外省读大学的同学羡慕嫉妒恨啊,又或是外省来广西读大学同学发消息折磨其他省份同学),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广西的同学们会是下图这样。
前方高能以下图片很可能拉仇恨,请不要羡慕嫉妒恨
又或者在广西读大学的外省同学,它们回家或去外地度假可能会被人这样问。
我记得去年还是前年的三月三我们是这样。
好了,现在正式介绍我们广西的特色假期,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区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所以在南宁的同学们可以在这个时候去武鸣区玩啊,那可是狂欢节一样啊)
所以说不会唱歌似乎找不到美丽的壮族小姐姐啊!
另外推荐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刘三姐。大家三月三想来广西或在广西的可以学学。(说不定三月三泡妹子能用上呢)简直是中国版“中国有山歌”
清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
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五色饭是壮家用来祭祀的必备食品五色糯米饭是将糯米分别放入一些可食的枫叶、黄花、紫番藤、红蓝草等植物的浆汁中浸泡,让它染上这些植物的颜色,而有些地方的制作方法是:将浸泡后的糯米分成4份,其中3份分别倒入由可食植物枫叶、红蓝草、栀子、黄姜等提取的黑、红、黄染料液。
汁中浸泡,着色后,放入蒸笼中蒸出黑、红、黄、白、紫等五色饭,出笼后混合拌匀,盛入 碗碟中,淋上糖、油即可食其特色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闪亮,沁人心脾,滋润柔软 ,美味可口,是壮族民间传统美食,也是节日里待客的佳品。
up的家乡贵港市是岭南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自古就有用糯米(壮话“糇那”)做五色饭的习俗,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 至于制作嘛,可以看下面视频
酿三宝的制作材料需要八成熟的糯米、炒熟的花生、切碎的香葱和猪肉等,用切片的莲藕、豆腐或北巫包置入锅中蒸煮,是贵港壮族代表性的菜肴之一,有的人家还做辣椒酿、苦瓜酿、茄子酿或黄瓜花酿等此外,还有糍粑(壮话“粑吞”)、煮鸡蛋、蒸发糕等各式应节小食品。
旧时一般家庭主要选用煮熟的一整块猪肉、整鸡和一尾鲤鱼,有特别富裕的家庭,则会用杀好的整猪整羊整鸡来作祭祀供品。
凡是上年家里有新添男丁的,必须做酒欢。祭祀完祖先后再分给族人们饮用,表达希望人们分享欢喜心情、甜蜜生活的意思。
头巾是贵港壮族女性包头的饰物,未婚女子都会织绣一小朵桃花、荷花或梅花图案在“包苟”的对角此外,贵港壮家妇女都有一方漂亮的尺帕,当未婚女孩子遇到自己中意的壮族男子时,会借一些理由将尺帕塞到男子手中,在一来一往的交流当中,形成了贵港壮族爱情山歌里的“欢尺帕”。
另外它们女子出嫁时候的“哭嫁歌”也是一大民俗看点(只在市博物馆看过)(市里面三月三活动很多,首府的同学可以考虑这边,具体活动参考贵港宣传公众号) 稍微多说一下,壮族有好几个支系,就我知道的就有黑衣壮,蓝衣壮。
贵港这边属于蓝衣壮为主, 另外up主妹妹也是壮族,属于蓝衣壮黑衣壮主要是在百色的那坡一线,up主这次去的宁明龙州一带也有黑衣壮(为什么去宁明,最后会讲)
穿山过垌闻悲声壮人的祭祀之旅,是一次民间信仰的重拾和千百年来孝道文化的传承之旅
从出发进山的那一刻起,年青男子会自觉担起挑担的重任,女人负责背幼儿和照顾小孩,而最有文化的老人则会一路“讲古”(即讲故事)到目的地,“古”的内容一般就是本地乡间流行的孝道故事,如“董永行孝”“梁诏孝感甘露”“十子养老”等,也有讲自家先祖以前的事迹,如“某某公经努力考上举人”“某某公参加了地下革命”,通过族内口述传播,贵港壮族一代代传承了本族群的精神与信仰。
农历三月三又是壮族三十六神中的重要神祇冯四公之母古伦圣母——冯奶的生日传说古伦圣母(冯奶)是一个快乐慈祥(风趣善歌)、乐善好施(收养流浪孩冯远)和爱护动物(放走顽皮的黑龙)的女神形象,深受壮乡百姓的喜爱。
贵港壮族属于母系氏族意识残存时间较长的族群,因此壮人家族里的女性地位是很高的,在贵港壮族地区的民间信仰当中,女性神祇占近半不过每个小的地区也不一样,就算是在我家乡三月三当天,企盼人丁兴旺的贵港壮族群众还会专门去祭拜王特还(覃塘群山村)、九子娘娘(樟木青凌)、状元墓(蒙公古眼)、陈苏婆(港城龙井护龙岭)和蚂蚁坟(大圩龙泉公、东龙风流坳黄公)等等。
欢夜歌寨歌会歌海洋吃罢“涯全族”,月上柳梢头,忙碌张罗了一个白天的壮家儿女们,在夜幕徐降的星空下,开始了壮族三月三民俗的收尾乐章。
三月三歌圩在贵港郁江两岸壮汉群众中流传通唱的蓝衣山歌(也叫平话山歌),仅情歌就分有歌生和歌熟(情歌)的区别,均规定必须开头先请刘三姐、秀才郎“堂上座”,当中不仅要求押韵,还要严格按照“白鸭”对“娇娥”、“三姐”对“唐歌”、“刘三”对“秀才”的严韵,否则就是脱韵,“陪法”(陪唱者)可以不接歌。
千百年来,贵港壮族山歌依托地方民间信仰,由最初的敬神(越巫歌)到娱神(圣唱),又到祝寿(麻姑献寿),再到娱己宜人(以刘三姐对歌为代表),一脉相承发展成庙会、歌会,最终形成了大型的三月三(上巳节)民间娱乐活动——歌圩。
在清末民初,三月三歌圩现场少的有三五千人,多的则达两三万人
山歌在广西其他地方是这样的壮歌,群众称之为“欢”,或叫“壮欢”,也称“壮山歌”壮歌种类很多,从内容和形式来看,大致可分为八类:①古歌(包括创世史诗);②叙事长歌和叙事长诗;③劳动歌;④ 仪式歌(包括各种风俗歌);⑤生活歌;⑥时政歌;⑦情歌;⑧儿歌。
每一类可根据不同的内 容再分细类
壮歌的押韵法,大多数于腰尾同时押韵,这种押韵比较好唱,有的则押尾韵,不大好唱 。不论腰尾押韵或押尾韵,各种形式的歌都各有它自己的押韵规律。山歌编得符合韵律,唱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壮族民歌之所以广为流传,皆因壮民族热爱歌唱在生产和生活中,他们以歌代言,以 歌传情;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以歌达意,以歌言志,这就逐渐形成了歌圩活动壮族的广 大人民群众在传统的歌圩活动中,出口成章地抒唱数以千计的民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壮歌 。
的内容,也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形式,于是歌圩便成为传播和丰富壮歌的阵地。
壮族山歌是流行最广的壮族民间咏唱歌式各地壮语有不同的称谓,北部方言称为欢、比, 南部方言称为西、加、伦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独特,风格各异曲调有数百种,多 为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其中有单声部、二声部和三声部,又以百余种的二声部山歌 。
最为普遍和富有特色按内容题材分类,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叙事歌、问答 歌等其体裁有长歌、散歌、套歌、勒脚歌、排歌等歌词结构北部为五言体,南部为七言体,每首歌分别由2行、4行、6行、12行组成,叙事长歌则依此按乐段循序连接咏唱。
韵律形式有腰 脚韵,即下句的中间一个字(五言为第三个字,七言为第四个字)与上句的末字押韵;头脚韵 ,即下句的首字与上句的末字押韵;脚韵,即上下句末字押韵其中尤以腰脚韵勒脚歌形式 独具特色以12句勒脚歌为例:1~4句顺唱为第一节,5、6句与复唱1、2句为第二节,7、8 。
句与复唱3、4句为第三节,形成以第一节为歌句根基和咏唱主题,第三四节与之回环相扣, 使之生发升华,增强艺术感染力。壮族山歌语言朴实生动,寓意深切动人,富于音乐美感。
将壮族山唱出壮乡、唱响全国的当属《刘三姐》刘三姐,又名刘三妹,刘三娘等,唐时壮人如《宜山县志》载:“刘三姐,唐时下涧村壮女”她是壮族杰出的民间歌手,被誉为“歌仙”、“歌圣”,也是人们膜拜的“歌师 ”刘三姐自幼善歌、智慧超人,勤劳勇敢,富于反抗,且天生丽质。
其天赋秉性在府志、 县志等史书中均有所记载如《宜山县志》载:“刘三姐,性爱唱歌”《浔州府志》云: “年十二,能通织传善讴歌,父老奇之,偶拾一物索歌,顷刻立就,不失音律”刘三姐不 仅是一位出色的歌手,而且还是出色的劳动能手。
如《苍梧县志》就有这样的记载:“…… 出入山歌,使纺绩而棼其缘,随歌随理,即有绪;使治田,歌如故,须臾终亩”。
刘三姐生在壮乡,长于歌海,加之聪明敏捷,故出口成歌其讴歌的内容主要是人民的 生活、思想和愿望,也有逐污击弊的战斗诗篇据传,刘三姐留下不少歌篇于民间,大体有以下三类:一是同秀才对唱的歌;二是情歌,如《相思曲》、《妹相思》等;三是劳动歌。
歌圩又称歌节,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一种 形 式昔日歌圩的时间各地不一,或三月三,或四月八,或正月初一等,不尽相同三月三歌节,属春季歌圩 ,也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歌圩。
参加者无定数,少则一、两千人,多则万余人歌节 活动时间一般持续三几天地点有固定的,如圩场、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一般选择离村 不远的空地、山坡参加歌圩的人以未婚男女为主,也有其他人员以及邻近的各族群众但各地歌 。
圩均有一个固定地点每逢歌节,方园几十里或几百里的壮族群众都到歌圩对歌,场面热闹 ,人群汇集,少则几百人,多则万余人其中以青年男女为多,他们自由选择对歌者有三 五成群对歌,也有几十人或几百人对歌在山坡上、道路旁,在小河边,在任何人看得到的 。
地方进行对歌,形成歌的海洋过去歌圩主要唱情歌,现在歌圩除了情歌外,还歌唱四化建 设、改革开放、党的方针政策、民主与法制、计划生育等内容,以交流生产劳动经验、祝贺 丰收、 互相问候,祝人丁兴旺等青年男女以唱情歌为主,他们以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星 。
辰为比喻,表达双方爱慕之情歌圩不仅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而且,也是广大群众 会亲访友、听歌赛歌的好机会歌圩除唱山歌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地方性娱乐活动,如“抛 绣球”、“碰红蛋”、“放花炮”等等
歌圩起源时期远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在壮语中有不同的称呼,如“窝墩”、“ 圩蓬”、“窝岩”等“窝墩”是去野外之意“圩蓬”是欢乐的圩日之意“窝岩”是出 岩洞之意,这也说明在壮族先民穴居野外时期就有歌圩了。
汉代刘向《花苑》辑录的《越人歌》,也证明了这一点歌圩深深植根于壮族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历代皇朝时期虽备受歧视、累遭严禁,但总 是禁而不绝,显示了歌圩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给歌圩注入了新的思想 内容,使其得以蓬勃的发展,受到壮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崇仰。
现在每年三月三定为壮族人 民的歌节
歌圩是壮族传统的聚会歌唱活动江洲、宁明一带叫窝坡,意即出坡地聚会;靖西、德保一 带叫航端,意即峒场圩市;来宾、横县一带叫圩篷,意为欢乐的集市此种风尚,自唐宋以 来屡有记载宋代《太平寰宇记》载:“男女盛装,聚会作歌”。
其起源,民间有祷祝丰年 、唱歌求偶、纪念歌仙刘三姐等各种传说;学术界主要有祭祀乐神和对偶婚二说;后逐步发 展成为群众的自娱歌会按举行的时机及特征有3种类型:节日性歌圩,在特定的节期和地 点举行,带有节庆、纪念和祭祀的性质,多在春秋二季,以农历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八月 。
十五为最盛;临场性歌圩,如遇群体劳动、集市、婚娶喜庆等场合会唱;竞赛性歌圩,有组 织的山歌比赛,散场后自由酬唱歌圩活动主要内容:一是以歌交情,即男女青年唱歌求偶 ,所唱有见面歌、求歌、接歌、对歌、交情歌、定情歌、誓盟歌、思恋歌、离别歌、相约歌 。
等歌式二是赛歌赏歌,歌手们比智慧赛歌艺,有盘歌、猜歌、对子歌、故事歌和斗歌、抢 歌、和歌等歌式,众人以赏歌为乐三是游艺自娱有抛绣球、斗蛋等活动,还有壮戏、师公戏、唱采茶和其他歌舞表演当然每个地方情况不完全一样,好比up主所在大学附近的村子就是这样的。
(大学扶贫联络点)
另外其实三月三也是圩日,简单来说就是壮族的“购物节”,可以说是很热闹的总之民族小吃啊,特色产品啊,绝对不少(今年网上绝对有活动,想优惠买螺蛳粉,桂林米粉的可以看看)说不定还能碰到你们想要的小姐姐呢另外三月三也不单单是壮族的节日,像我们广西其他的一些民族,比如苗族的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等等。
也是三月三活动最盛大下面稍微简单介绍一下(注:广西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基本每个世居民族都有山歌,而且也都不一样)
侗族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制作黄糯米饭等等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监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
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
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这天中午,人们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
三月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像广西的三江这边,还有抢花炮活动,花炮一般分头、二、三炮,在历史上每炮常赋予一定的民俗含义:头炮为福禄寿禧;二炮为升官发财;三炮为人丁兴旺。
过去,个别有钱人家,宁愿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银毫请人帮他抢一个炮,以花炮是用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置于炮顶端,然后点燃火药推动炮身,把铁环冲上高空,待“花炮”(铁圈)落地,各村寨花炮队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他以及他所在的寨子在这一年会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抢到铁圈的人,在队员的保护和相互配合下,迅速向得胜门跑去,把铁圈交到裁判手中,才算赢 侗族花炮节,被誉为“东方橄榄球”(我记得三江是通动车的,交通还行吧,在柳州桂林这边的同学假期可以考虑)。
瑶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守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为了记念民族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位记念盘古的日子,取名为“三月三”又名“干巴节”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
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传到今天过去“三月三”,瑶族人民放下手中的农活集体休息一天,以祭奠盘古,即妇女们休息做针线活、男人们读经书、喝酒、娱乐、姑娘和小伙子们却相约到寨子边的荒山上、纵林里对歌、谈情说爱、玩耍。
(其实广西每个地方都不同,就算本民族,同一个地区在当天的习俗也不完全一样,我相对于比较了解中南部地区的,北部的了解不多) 不过三月三放大假嘛,我上首府更关注这个。
三月三可能会有直播,主要是当天的民族博物馆这边(这边是三月三主会场。直播预计是下午了),然后是20号预计在下面这个地方的直播。
这个地方叫花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唯一一处岩画类世界遗产,三月三去正当时,也可以体验一下壮族先民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崇左宁明这边,离德天瀑布和花千骨那个拍摄地还是比较近的,如果是首府的同学时间充裕的话可以考虑这个,这边三月三也是重点会场之一)。
三月三歌节不仅是隆重盛大的民族节日,也是青年男女公开社交、挑选对象的活动日所以单身狗们抓住机会吧,说不定陪伴你们后半生的人就在其中哦 看呐,春天的脚步快消失了(其实我们这边河谷地区已经算是入夏了),我们去踏青嗨歌撩妹吧,何不快点抓住这最后的时光去旅游休闲一下。
不说了,小哥哥我要去抢票去了晚了就没票和没地方住了也就看不到小姐姐们了
编辑:郁江晓帆(桂林理工大学南宁校区学生),桂林理工大学南宁校区经管系旅游管理教研室老师们协助部分数据文中资料和图片来自广西日报全媒体平台,自治区人民政府,贵港日报和贵港宣传微信公众号,我所在大学老师和我个人拍摄的照片。
相关媒体的材料和照片已经过相关媒体和教师授权允许使用未经媒体和相关人士授权禁止用于商业
下一篇:专属于壮族三月三的仪式感 原来是这么回事!!
相关热词搜索:专属于壮族三月三的仪式感 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