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世界文学之都 为什么偏偏是南京
南京
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文脉悠长,融汇古今
2019年10月31日
南京拥有了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
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人们不禁要问
“世界文学之都”为什么偏偏是南京?
钟灵毓秀美善地
南京与文学,源远流长。南京坐落在我国东南地区,位于长江下游中部,襟江带湖,东连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接太湖水网,北邻辽阔的江淮平原。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此融合交流,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在江南得以佑护、延续、发展、繁荣。诸葛亮曾言: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
此乃帝王之宅也
历史上的南京,以35.267 公里长的明京城城墙围合的范围为核心。南京城的中心是一片“宽平宏衍之区”,东面以钟山为代表的一系列山脉宛若巨龙蟠伏;西面以石头山(今清凉山、国防园一带)为代表的一系列山脉宛如猛虎蹲踞;北面覆舟山(今小九华山)和鸡笼山连成天然的屏障;南面有秦淮河蜿蜒流淌,隔水近处聚宝山(今雨花台)宛如几案陈列在眼前,远处牛首山宛若天阙双峰峙立。如此的山水形胜之地,无疑是历代帝王建都的首选。
南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书画家、留学生、僧侣、传教士等,前来创业、为官、求学、访友、致仕、弘法、传教、游历,更催生了一部又一部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造就了一位又一位声震寰宇的文学巨匠,铸就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
文采风流甲海内
文化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底色和灵魂。
民国年间的中央大学教授、南京市通志馆馆长卢前在《南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一文中评价道:
南京,我们与其说它
是经济的名都,无宁说是政治的都城
与其说是政治的名城,无宁说是文化的名都
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城、东方的文化城
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名城之一
古往今来,南京独特的山川形胜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给世人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和源泉。南京是中国文学走向独立和自觉的启航之城,更是中国文学活动和文学传统绵延不绝、高潮迭起的城市。
诚如清代旅居南京的文人余怀《板桥杂记》所言:
金陵古称佳丽地
衣冠文物,胜于江南
文采风流,甲于海内
在遭受劫难时,南京不因城郭宫阙被毁而失去魅力,金陵怀古成为新的文学主题;明清的通俗文学,小说、戏剧同样不乏典范与经典;近现代以来,南京有如雷贯耳的作家,有耳熟能详的作品。可以说,南京是中国文学巨匠的聚集地,是重要的文学著作生产地,是各类戏曲的创作传播地,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南京为世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诗词曲赋、名篇佳作,谱写了脍炙人口的精彩华章。
在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分科大学“文学馆”,制订了诗歌声律必须遵循的“四声八病”说;在诗歌创作上也呈现出熠熠光彩。胡小石先生在《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文中评价道:
合而观之
南京在文学史上可谓诗国
古代,金陵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郭璞的游仙诗,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边塞诗,庾信的宫体诗,李白、崔颢、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韦庄等人的“金陵怀古”诗,李璟、李煜和冯延巳的南唐词,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王安石、李清照、史可法、纳兰性德、郑板桥的咏怀诗,高丽使节郑梦周和荷兰画家、诗人约翰·尼霍夫的赞美诗,以及袁枚的《随园诗话》等。
上一篇:南京银行“暴雷乌龙”始末 南京银行曾踩雷?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文脉悠长,融汇古今
2019年10月31日
南京拥有了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
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人们不禁要问
“世界文学之都”为什么偏偏是南京?
钟灵毓秀美善地
南京与文学,源远流长。南京坐落在我国东南地区,位于长江下游中部,襟江带湖,东连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接太湖水网,北邻辽阔的江淮平原。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此融合交流,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在江南得以佑护、延续、发展、繁荣。诸葛亮曾言: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
此乃帝王之宅也
历史上的南京,以35.267 公里长的明京城城墙围合的范围为核心。南京城的中心是一片“宽平宏衍之区”,东面以钟山为代表的一系列山脉宛若巨龙蟠伏;西面以石头山(今清凉山、国防园一带)为代表的一系列山脉宛如猛虎蹲踞;北面覆舟山(今小九华山)和鸡笼山连成天然的屏障;南面有秦淮河蜿蜒流淌,隔水近处聚宝山(今雨花台)宛如几案陈列在眼前,远处牛首山宛若天阙双峰峙立。如此的山水形胜之地,无疑是历代帝王建都的首选。
南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书画家、留学生、僧侣、传教士等,前来创业、为官、求学、访友、致仕、弘法、传教、游历,更催生了一部又一部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造就了一位又一位声震寰宇的文学巨匠,铸就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
文采风流甲海内
文化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底色和灵魂。
民国年间的中央大学教授、南京市通志馆馆长卢前在《南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一文中评价道:
南京,我们与其说它
是经济的名都,无宁说是政治的都城
与其说是政治的名城,无宁说是文化的名都
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城、东方的文化城
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名城之一
古往今来,南京独特的山川形胜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给世人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和源泉。南京是中国文学走向独立和自觉的启航之城,更是中国文学活动和文学传统绵延不绝、高潮迭起的城市。
诚如清代旅居南京的文人余怀《板桥杂记》所言:
金陵古称佳丽地
衣冠文物,胜于江南
文采风流,甲于海内
在遭受劫难时,南京不因城郭宫阙被毁而失去魅力,金陵怀古成为新的文学主题;明清的通俗文学,小说、戏剧同样不乏典范与经典;近现代以来,南京有如雷贯耳的作家,有耳熟能详的作品。可以说,南京是中国文学巨匠的聚集地,是重要的文学著作生产地,是各类戏曲的创作传播地,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南京为世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诗词曲赋、名篇佳作,谱写了脍炙人口的精彩华章。
在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分科大学“文学馆”,制订了诗歌声律必须遵循的“四声八病”说;在诗歌创作上也呈现出熠熠光彩。胡小石先生在《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文中评价道:
合而观之
南京在文学史上可谓诗国
古代,金陵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郭璞的游仙诗,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边塞诗,庾信的宫体诗,李白、崔颢、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韦庄等人的“金陵怀古”诗,李璟、李煜和冯延巳的南唐词,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王安石、李清照、史可法、纳兰性德、郑板桥的咏怀诗,高丽使节郑梦周和荷兰画家、诗人约翰·尼霍夫的赞美诗,以及袁枚的《随园诗话》等。
下一篇:武磊替补又丢单刀 还能信任他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