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3年度天然葬安葬典礼同步发动“数字科技殡葬”
##北京市2023年度天然葬安葬典礼同步发动“数字科技殡葬”理念,比较受关注,让咱们一起看看吧!
北京长青生命留念园里有一面蓝色的墙,上面铭刻着北京市1994年到2019年海葬逝者的姓名。清明之际,这面骨灰海葬留念墙迎来一批批怀念逝者的亲属,以及向挑选海葬的逝者问候的大众。
新华社材料图
“咱们老两口上岁数了,去陵寝祭拜越来越不方便,就为父亲报名了这次活动。”在日前举行的2023年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动上,年近八十的李锐将父亲的骨灰撒入大海,将哀思寄托在一片湛蓝里。
京津冀三地别离展开骨灰撒海活动已有近30年的前史,参加家族14万余人次。2019年,三地民政部门在天津渤海湾联合举行了初次京津冀协同骨灰撒海活动。在本年的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动上,34份逝者骨灰播撒入海,让大海长系怀念。
记者从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得悉,近年来,北京大力倡议骨灰海葬、天然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法。生态葬重视精神传承,倡议回归天然,不占用土地,不污染环境,有利于节省资源,减轻市民担负。北京对挑选骨灰海葬、天然葬的本市户籍亡故居民推出免费的全程安葬服务,包含免费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整容、遗体离别、遗体火化、骨灰存放6项殡仪服务。
“父亲生前就表明希望能用天然葬来安葬,咱们尊重他的志愿,在他走后挑选了天然葬。”4日,在2023年北京市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上,刘女士手持鲜花怀念父亲,与前来追思亲人的家族一道为逝者祈福。
骨灰天然葬是指运用可降解容器或许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安葬区域以栽树、植花、植草等方法进行美化,不建墓基、石碑和硬质墓穴,不保存骨灰的安葬方法。当天,北京市2023年度天然葬安葬典礼同步发动,32位逝者在礼兵和亲人的护送下,长逝于草木之中。
刘女士告知记者,天然葬这种更为经济环保的方法得到了全家的认可。受父亲影响,家人未来也将考虑天然葬。
除了生态理念的家喻户晓,科技力气在安葬和祭扫活动中日益凸显。北京太子峪陵寝本年初次采用了“数字科技殡葬”理念,在祭扫过程中,工作人员经过数字大屏实时展示共祭场景,引导现场民众以静默祈福、文书复礼等数字化祭祀方法与线上的家族一起怀念逝者。
上一年,该园还引进了新式节地生态安葬产品——数字墓位。工作人员介绍,因为受石碑空间容量和存储时刻的约束,传统殡葬的记载功用受限,电子石碑可以很多贮存和持久保存信息。
“逝者生前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看过的景色都可以被记载在数字石碑里。”未来,数字墓位还将晋级,经过引进数字人技能等,复原逝者数字人形象,与家族互动。
在大屏上,一盏盏写着逝者姓名的祈福灯冉冉升起,一段段动听的家风故事缓缓展示,完成线上线下真假交互。人们拿起手机轻扫二维码,就可以将自己的心声经过声响、文字、图片的方法与家人实时同享。
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推出以来,北京市骨灰天然葬事务处理数量逐年递加,从开始的每年约400份,增长到现在的每年1300份左右;到2019年,北京参加骨灰撒海的家族到达3000家。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明,2010年以来,北京市民政局在市属殡葬单位推广“零百千万”惠民工程,即“骨灰撒海零付费、百元能买骨灰盒、千元温情送逝者、万元骨灰久安顿”,殡葬服务兜底保障机制已开始构成。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正逐渐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成为首都殡葬新风尚。
流程修改:TF016
下一篇:山东舰首次远海训练 不看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