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寒露节气的特征与习俗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2-10-31 21:19:10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shenghuo/103676.html  评论:0  收藏

    导语:许多人对二十四节气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其中第十七个节气就是寒露节气。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寒露节气的特征与习俗是什么?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寒露节气的特征与习俗

    寒露节气

    寒露节气的特点

    寒露节气到来,冷空气南下,白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寒露节气的风俗有赏枫叶、吃芝麻、喝秋茶、秋钓边、吃螃蟹等。寒露昰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昰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时节,北方应播种完小麦,南方应适时播油菜、种蚕豆等。吃芝麻:寒露到,天气由凉快转向严寒。

    寒露节气一般被大家当做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到了这个节气的时候,很多男方的地区气温会持续下降,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可以说这个节气已经开始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华南秋色迥然不同,不同的节气带来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注意好保暖才是最重要的。

    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寒露节气的特征与习俗

    寒露

    寒露节气的风俗

    1、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2、观红叶

    寒露时节到香山赏红叶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习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秋风飒飒,黄护叶红。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京城的枫叶。金秋的香山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

    3、饮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寒露节气的特征与习俗

    寒露图

    4、登高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寿”。古时登高源于“避祸”。

    5、吃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京,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

    6、北京流行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儿的高潮期。蟋蟀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据记载,斗蟋蟀儿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南宋权相贾似道,“少时游博无行”,掌权后尤喜促织之戏,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促织经》。明朝宣德皇帝也爱斗蟋蟀儿,致使一只好蟋蟀儿价至数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蟋蟀儿,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上一篇:寒露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寒露节气的意思是什么
    下一篇:寒露过后是什么节气 寒露之后是哪个节气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10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