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区别 什么是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2-11-30 21:18:46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shenghuo/105023.html  评论:0  收藏

    导语:大家都知道,发生比较大的自然灾害以后,常常会诱发出其他的灾害。那么,今天小编想跟大家来好好讲讲,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区别有哪些?什么是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那么,感兴趣的朋友就来了解一下吧,这篇文章由小编精心整理收集。

    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区别

    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区别 什么是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

    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是相伴而来的,而衍生灾害是源生灾害发生之后再发生的。次生灾害,是指由原生灾害诱导出来的灾害。次生灾害多发生在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领域,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危害性大。衍生灾害是指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称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区别 什么是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

    衍生灾害

    次生灾害的防灾知识

    1、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现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

    2、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3、大地震发生在山区,由于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以免造成水灾。

    4、在接到关于地震的预报以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女儿墙、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5、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区别 什么是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

    次生灾害图片

    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最大危害当然是高伤亡率。黑死病曾造成全世界2亿人口死亡,而2010年海地地震死亡人数达到惊人的31.6万。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死亡人数虽然比它少,但留下了大量令人惊恐的图像资料。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本书选取图片时总体上比较克制,但即便如此,这些图片仍旧呈现出大自然的强大破坏力。有幅印度洋海啸的照片令人印象极其深刻:大多数人被眼前大海瞬间卷起的巨浪惊得目瞪口呆,只有极少数人逃生,但巨浪近在咫尺,很可能是无谓的“挣扎”。

    历史上,自然灾害除了会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外,还常常会摧毁人类赖以生活的家园,致使无数人流离失所。同时因为卫生条件难以得到保障,灾区极易滋生病症,正所谓大灾后往往有大疫。自然灾害还可能滋生其他次生灾害,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曾制造了一些堰塞湖。历史上因火山爆发和地震等原因,导致江河断流河水泛滥的灾难亦不鲜见,有的还会导致江河改道,比如黄河就在历史上多次改道。

    越是重大的自然灾害,越可能导致重大的破坏性。人类现今确实无足够能力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认知高低和应对方式,往往也会影响到灾害的破坏程度。

    上一篇:次生灾害源有哪些 次生灾害源的意思是什么
    下一篇:南方的冬天是湿冷还是干冷 南方冬天的气候特点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10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