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青藏高原湿地形成的原因 青藏高原湿地介绍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2-12-05 21:19:05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shenghuo/105136.html  评论:0  收藏

    导语:湿地是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和人工这两类。青藏高原分布了大面积的湿地,那么,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湿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青藏高原湿地介绍是什么?接下去的内容值得大家来好好看看。

    青藏高原湿地形成的原因

    青藏高原湿地形成的原因 青藏高原湿地介绍

    青藏高原湿地

    青藏高原湿地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而且冰川融水较多,而地表水较丰富,另外,多年冻土层形成上层滞水,难以下渗,并且青藏高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也会形成湿地。青藏高原蕴藏的河流、湖泊、沼泽和人工湿地占中国湿地总面积的1/3。这些高原湿地是中国多条著名河流的发源地,是中国的水塔。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加入《湿地公约》二十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积极履行公约规定的各项义务,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大部分重要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局部地区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青藏高原湿地形成的原因 青藏高原湿地介绍

    青藏高原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6600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国境内,从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负责推动湿地保护和执行工作。截至2009年11月,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7处。其实中国独特的湿地何止37处,但许多湿地因为养在深闺无人识,至今仍无人问津。

    青藏高原湿地形成的原因 青藏高原湿地介绍

    青藏高原图

    青海高原的形成原因

    青海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海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纪),现在的青海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次亚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上一篇:青岛平流雾最容易出现的季节 青岛为什么会出现平流雾
    下一篇:重庆什么时候雾最大 重庆的雾属于什么雾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10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