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冬至的由来简介 冬至如何防病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2-12-22 09:18:37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shenghuo/105686.html  评论:0  收藏

    导语:在我国,冬至是有很多饮食习俗的,在不同的地方,饮食习俗是不同的。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冬至的内容,那么,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一下,冬至的由来简介是什么?冬至如何防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解答一下,不了解的小伙伴来见识下吧!

    冬至的由来简介

    冬至的由来简介 冬至如何防病

    冬至

    冬至是由于阴历阳历的差距,在中国的冬至季节,一般都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左右,冬至的这一天夜晚十分的长,在汉武帝时期,24节气被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主要采用的是平均时间法来划分节气,这样一来冬至和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就被称为了中气,中气之间再进行划分,也就成为了24节气,冬至只是其中一个,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节日。

    古代人们认为冬至这天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所有人都要举行贺冬仪式,唐宋时期在东至,还需要祭天祭祖。

    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 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的由来简介 冬至如何防病

    冬至节气

    冬至如何防病

    每年冬至后都会有强大的冷空气和寒潮来袭,造成骤然降温以及长期低温。温暖的室内与户外寒冷天气形成强烈反差,冷热交替刺激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的收缩,使血压骤升,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那么,心脑血管患者该怎么做呢?

    一、注意御寒保暖

    寒冷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心脑血管负担,从而诱发中风、心绞痛、心力衰竭等急症。因此,冬季防中风,御寒保暖尤为重要。专家建议,冬季居室温度最好保持在15℃~20℃之间,同时还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畅。

    此外,冠心病患者在冬天不宜洗澡过频,若在洗澡过程中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绞痛等征兆时,应立即离开浴室并躺下休息。

    二、注意饮食

    民间常说“冬至大过年”,很多地区也会把冬至当成小年来过,因此少不了大鱼大肉。但冬至过后,还有元旦、新春等节日相继而来,人们容易暴饮暴食,摄入过多高糖高盐的食物。

    这对正常人群来说都不利于健康,更何况是心脑血管患者。因此,冬至时节,心脑血管患者要注意饮食,要低盐、低脂肪,不可过度放纵,暴饮暴食。

    冬至的由来简介 冬至如何防病

    冬至图

    三、注意情绪调控

    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当人处于暴怒、悲伤、亢奋等激烈情绪时,交感神经也会随之兴奋,导致血压升高,诱发急性事件。

    因此要调节情绪,注意保持心态平和和精神愉快,切忌狂喜、暴怒、忧郁、悲伤、恐惧和受惊等情绪。

    四、注意清晨时段

    心脑血管疾病在清晨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清晨时段会出现晨峰高血压,这种晨峰高血压在冬季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这一时段要特别注意。如果有晨练习惯的高血压患者,也应尽量安排到其它时间段,避免意外发生。

    冬至时期,家里老人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高血压患者在冬天更要坚持服药,按时监测血压,可别让脑中风有机可乘!

    上一篇:冬至放假吗2022 各地区冬至的习俗
    下一篇:冬至是国家法定假吗 冬至算不算传统节日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10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