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地震在家里如何躲避 什么引发了地震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3-02-07 20:08:11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shenghuo/106742.html  评论:0  收藏

    导语:人们要在地震中学会科学躲避的方法,因为这是提高人们生存率与降低伤残率的有效方法。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地震在家里如何躲避?什么引发了地震?那么,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出来了一些需要的信息,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来围观围观。

    地震在家里如何躲避

    地震在家里如何躲避 什么引发了地震

    地震

    1、冷静判断。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记住: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

    2、就近躲避。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发生地震时,如没有条件迅速撤离到室外,则不要急着往外跑,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

    地震在家里如何躲避 什么引发了地震

    地震图

    3、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坚固家具附近、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以及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

    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4、做好自我保护。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更不能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地震在家里如何躲避 什么引发了地震

    地震发生

    地震的发展过程

    在水平运动为主时期,地壳升降运动的动能主要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这个时期,无论水平还是升降运动的运行幅度和强度非常大,但由于历史过程中地壳的结构强度是一个持续加强的过程,因此这个时期地壳运动很难产生高频长幅地震波,对地震附作物不会产生太大震动,但是对地表的改观程度却是现代地壳运动根本做不到的,比如:现代地球的主要山地高原等复杂地形地势大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什么引发了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的岩石圈的六大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摩擦、拖曳、碰撞,导致板块边沿及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引起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造成了地震。

    根据国际上广泛使用的里氏震级,地震的范围是1~10,是由观测点处的地震仪所记录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演算而来。通过地震仪记录下来的地震谱来计算震级。

    一处地震的发生不是孤立的,总是成系列的,即地震时间序列,包括主震型、震群型和孤立型等地震。主震型地震是指主震震级突出又有很多余震的地震序列,是一种最常见的地震序列类型,其中最大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这个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他较小的发生在主震后的叫余震。

    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激发出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通过地壳岩体在介质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的混合波叫面波(L波),面波一般出现在距震中较远的地方。

    上一篇:地震可以坐电梯逃生吗 地震时的自救常识
    下一篇:地震可以躲在桌子下吗 地震后被困在废墟中的注意事项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10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