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地震可以提前预测吗 地震预测的方法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3-02-07 20:07:11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shenghuo/106748.html  评论:0  收藏

    导语:在灾难来临时,保护好我们自己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钱财都是身外之物,我们必须把自己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地震可以提前预测吗?地震预测的方法有哪些?以下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地震可以提前预测吗

    地震可以提前预测吗 地震预测的方法

    地震

    地震可以提前预测,地震预报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人类正式开始进行地震预报的探索才仅仅三十多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和规律已经有所认识,对某些典型类型的地震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对绝大多数的地震还不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报,特别是在地震短时临近预报的成功率还很低。世界上其它国家,包括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地震预报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地震预报还远远做不到象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人们通常所说的地震,一般指构造地震,它是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而引起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相差一级,震源释放的能量就相差约30倍。地震按震级大小一般可分为弱震(震级 地震图

    地震发生时,人们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随后才感到水平晃动。晃动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一般3级以下的地震,多数人感觉不到,中强及以上的地震才会导致建筑破坏和人畜伤亡。

    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不仅和震级有关,还跟震源的深浅有关。如果震级很大,但震源很深的话,对地面造成的损害可能会很有限;如果震级较小,但震源较浅的话,造成的地面损害有可能会很大。另外破坏程度也和震区的地质条件和建筑物自身的性能等相关。

    除构造地震外,火山喷发、地层陷落(如采空的矿山崩塌、大规模山崩、岩石溶洞塌落等)、水库蓄水、油田注水、工程爆破、核爆炸等也会引起地震,但这类地震一般震级不会太大,影响范围也较小。

    地震可以提前预测吗 地震预测的方法

    地震发生

    地震预测的方法

    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所以地震的发生必然和一定的构造环境有关。同时,地震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只是整个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前,还会发生其他事件。如果能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事件,就可以利用它作为前兆来预测地震。另外,地震的发生又带有随机性。在积累着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在何时、何处发生破裂,决定于局部构造中的薄弱点及其性质,而对这些薄弱点的分布和性质常常不能清楚了解;此外,地震还可能受一些未知因素的影响。因此,预测地震有时就归结为估计地震发生的概率问题。 根据以上这些考虑,地震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类: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它们不是彼此无关,而是互有联系的。若将3种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地质方法

    是以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宏观地估计地点和强度的一个途径。可用这种方法在大面积上划分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确定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这种工作叫做地震区域划分。由于地质的时间尺度太大,地震的时间预测不能依靠这一方法。

    统计方法

    是从地震发生的记录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统计规律,估计地震的危险性,求出发生某种强度的地震的概率。统计方法的可靠程度决定于资料的多寡。中国历史悠久,在有些地区,地震资料丰富,运用统计方法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结果。

    前兆方法

    是根据前兆现象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与强度的方法。地质方法的着眼点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在比较大的空间、时间尺度内地震活动的变化。统计方法所指出的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动的某种“平均”状态。若要明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强度和时间,还是要靠地震的前兆。所以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核心问题。为了取得可靠的地震前兆,必须开展长期、广泛的观测和研究。

    上一篇:地震发生时有哪些现象 行驶中的车辆如何避震
    下一篇:多少地震能感觉到 避震相关常识有哪些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10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