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老北京立夏吃什么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19-01-17 00:00:00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shenghuo/1527.html  评论:0  收藏

    老北京立夏吃的食物是哪些?在老北京一年四季的食谱中,面食无疑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各种节日都离不开。今天就来看看老北京立夏吃什么。

    1、面条

    老北京立夏吃什么

    立夏时节,正是小麦登场的时节,老北京讲究吃面,意在庆祝小麦丰收。据说,立夏吃面这个习俗源于晋代。那时,吃面是为纪念北方麦收后的喜庆尝新,又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句话说得好:入夏面新上天。其寓意立夏吃面可强健体魄,为人们带来好运。

    老北京喜欢吃炸酱面。炸酱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和蛋白质,营养很饱满。但是炸酱面的猪肉脂肪含量过高,常吃者易发胖,容易造成油脂摄入超标。建议在食炸酱面时,可少放点瘦猪肉,多放点黄瓜,萝卜丝等配菜,以此降低一碗炸酱面所含的热量。

    除了炸酱面,北京人最爱吃的还有打卤面。做打卤面要先把黄花、木耳、口蘑用热水发开,洗净后,不要倒掉发蘑菇的水,滤出后打卤用。取汤锅加葱姜和煮熟的五花肉切薄片,与黄花、木耳、口蘑一起放入锅里加入煮肉的汤和发蘑菇的水,加入盐、酱油调味后勾芡,再加入打散的鸡蛋,取出倒入汤盆,卤就做好了。在起锅之前,用铁勺炸点花椒油,趁热往卤上一浇,嘶啦一响,椒香四溢,就算大功告成了。

    2、扒糕

    老北京立夏吃什么

    另外,老北京人立夏时还要吃扒糕。扒糕做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用荞麦面制作的。夏天凉吃,冬季可用油来煎着吃,佐料配以腌胡萝卜丝、蒜泥、辣椒油,还有就是用芝麻酱、芥末酱、酱油、醋等混合勾兑的酱料,吃起来很好吃。

    扒糕的颜色虽不好看,但很多老北京人仍钟情于扒糕。主要是因为扒糕的原料“荞麦”有很大的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

    现在经科学验证,认为荞麦是含有磷、钙、铁及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对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有食疗的作用,是这些患者的首选食品之一。但荞麦属寒性食物,而且不宜消化,所以不可多吃。

    立夏还有“立夏尝鲜”之俗。人们品尝时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诸如吃樱桃、芽笋、青蚕豆、蒜苗、苋菜、青梅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在吃以上美食的同时,不妨多食用时令食物。

    3、春卷

    老北京立夏吃什么

    春卷分饼和菜两部分,卷菜的饼一定要是新鲜做的烫面薄饼,讲究圆、薄、滑。擀好的饼一定要再上面轻轻抹一层油,为的是不让饼和饼之间粘连,同时吃起来口感也较为爽滑,配着卷在里面咯吱咯吱作响的蔬菜,一软一硬,口味一流。

    春卷里卷的蔬菜一般都是随您喜欢来选择,大多数家庭中会选择简单的豆芽菜、韭菜等。有的还放上肉丝、笋丝、葱花等,较高级的春卷则用鸡丝或海蛎、虾仁、冬菇、韭黄等制作而成。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春盘始于晋代,初名五辛盘。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整天埋头攻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也没用;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莱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莱。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并逐渐流行于城乡各地。

    4、夏饼

    老北京立夏吃什么

    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现代多以海蛎饼代替。而夏饼经常用于母亲送给已出嫁的女儿。在立夏吃夏饼,有不病夏、不瘦夏之说。

    制作夏饼并不复杂,有甜、咸两种,甜的主要加以芝麻,白糖;咸的,则更为丰盛,伴以盐、韭菜、肉末、虾米、香菇、胡萝卜、鸡蛋等。

    夏饼是将和好的面压成薄饼,里面包上肉丝、韭菜等,放入锅中煎炸制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面饼,话丰收,其乐融融。

    上一篇:可以直接用洗面奶卸妆吗 洗面奶卸妆有什么危害
    下一篇:合肥包河的风景名胜有哪些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10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