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酸雨怎么形成的 酸雨是如何产生的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2-06-09 21:22:12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shenghuo/93180.html  评论:0  收藏

    导语:在国外,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危害主要有对水生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人体等危害。有些朋友想学习一些关于酸雨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酸雨怎么形成的?酸雨是如何产生的?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出来了一些需要的信息,希望大家从中学习借鉴有用的知识。

    酸雨怎么形成的

    酸雨怎么形成的 酸雨是如何产生的

    酸雨

    燃烧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环境污染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们对煤炭和石油大肆的开采和利用严重污染了空气,当大量的化学物质和污染物进入大气层。这些污染物最终与水混合后形成酸雨。

    自然灾害也会导致酸雨的形成,比如火山喷发或者森林火灾。火山爆发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一般火山喷发后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森林火灾也会排放一定量的硫化物。

    燃烧煤排放出的二氧化流酸性气体,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上升到空气中,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含有流酸和消酸的水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煤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根源。

    酸雨的危害很大,因为酸雨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会使土壤酸化导致粮食减产。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甚至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随着酸雨的增多,逐渐引起了人们对空气质量和环境的重视,想要彻底摆脱酸雨的危害,人们应该减少污染物和化学物质的排放,呼吁人们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我们绿色的家园。

    酸雨怎么形成的 酸雨是如何产生的

    酸雨图片

    酸雨的危害---“干沉降”与“湿沉降”

    不下雨时,大气中酸性物质可被植被吸附或重力沉降到地面叫干沉降;下雨时,高空雨滴吸收包含酸性物质继而降下时再冲刷酸性物质降到地面叫湿沉降。

    "湿沉降"取决于酸雨中致酸碱性物质浓度,如果我们讨论硫的"湿沉降",那么,将取决于降水中的硫的浓度,如此类推;也取决于降雨量。"干沉降"则不同,除了取决于大气中酸碱性物质浓度,如果我们讨论硫的"干沉降",那么,将取决于大气中SO2的浓度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后者在空中已吸附了少量硫,并以硫酸根的形式存在;还取决于它们沉降到哪类地面上,即土地利用格局。利用格局不同,吸附和吸收酸性物质能力不同。一般分为四类,森林的SO2的沉降能力最强,约为8毫米/秒;林地,约为5毫米/秒;庄稼地和草地,约为4毫米/秒;水面,居民区等,约为2毫米/秒。土壤的酸碱性也有一些影响,pH值大于7的碱性土壤,约为8毫米/秒;pH值近于4的酸性土壤,约为4-6毫米/秒。

    酸雨怎么形成的 酸雨是如何产生的

    酸雨形成

    城市和农村,谁的干沉降大,谁的湿沉降大,谁的干湿沉降总合大?

    我国城市,特别是工业城市,SO2排放量较大,该城市地面测得的SO2浓度也较高,例如我国有24所城市SO2年均浓度超过了0.100毫克/立方米,其中有10座城市在长江以南,这些市皆处于酸雨区中;但是长江以南广大农村地区,SO2年均浓度约为0.010毫克/立方米,甚至低于此值,也属于酸雨区。这是因为我们测得的SO2浓度是地面浓度;而决定酸雨的是高空雨云酸化的程度,并且这种酸化了的雨云可以长距离传输;决不能因为农村没有酸物质排放而忽视了酸雨存在与危害。由于乡村面积远远大于城市面积,因此城市的干沉降大于湿沉降;乡村湿沉降大于干沉降。若讨论国土面积,乡村的干湿沉降的总和将远大于城市的干湿沉降的总合;若讨论单位面积,城市的干湿沉降总和将远大于乡村干湿沉降之总合。

    上一篇:杨梅有虫到底能不能吃 杨梅里的虫是什么虫
    下一篇:夏至有什么风俗和讲究 夏至节气有什么忌讳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10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