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数伏天气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 数伏天从哪个时间开始算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2-06-21 21:22:17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shenghuo/94502.html  评论:0  收藏

    导语:大家都知道,三伏天需要注意养生,要多喝水,多吃蔬果,多运动,这样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最近有一些朋友来咨询小编,数伏天气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数伏天从哪个时间开始算?今天小编要分享给大家的是满满的干货,大家注意查收哦!

    数伏天气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

    数伏天气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 数伏天从哪个时间开始算

    数伏天气

    2022年数伏从7月16日开始计算,8月24日结束,历时40天。一般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三伏天又有“三伏”或“伏天儿”的叫法,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就时间而言,三伏天主要在公历7、8月份。留心观察可以发现,三伏天的时间长短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是40天,有时是30天。这跟它的计算方法等因素有关。

    据专家介绍,每年入伏的时间也不固定,中伏的长短更是不相同。民间也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

    中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依照干支纪日排列,从夏至起第3个庚日为初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出现早晚会影响中伏的长短,一般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数伏天气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 数伏天从哪个时间开始算

    数伏

    三伏天的天气特点

    气温高、气压低、空气湿度大

    容易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数伏天气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 数伏天从哪个时间开始算

    数伏图片

    头伏为啥要吃饺子?

    “吃”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北方有句俚语很流行,“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一来有麦收后尝新的意思,二来在提醒人们,夏季饮食不能含糊。

    夏天人们容易食欲不振,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恰好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称,饺子的外形像元宝,也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伏日吃面的习惯也由来已久。《魏氏春秋》记载,何晏“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营养丰富又能发汗。

    “三伏烙饼摊鸡蛋”,末伏时天气往往会稍微凉爽一些,烙饼也不会觉得太热。再煮上一锅绿豆粥,摊几个鸡蛋与烙饼一起食用,也算是美味。

    三伏习俗还有哪些?

    烙饼也好,饺子也罢,每逢三伏,人们一直都在想方设法避暑,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食俗文化。比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用荷叶裹包子,据说有清暑的作用。

    扬州则有说法称“入暑三伏,一伏一对童子鸡”,指的是入伏以后有一种传统进补方法,就是吃童子鸡,一般以清蒸为主,有温中健脾、补气补血之功效。

    “就老北京而言,以往越是天热,越要来一碗冬瓜羊肉汤,趁热喝了,有一个好处就是多出汗,借此把体内的‘湿毒’及时排出来。”老北京人赵兴力表示。

    气候炎热时,室外活动要适度。饮食之外,沿湖赏荷花,也是一种消暑佳趣。盛夏时分荷花盛开,人们往往会挑一个适宜的天气,出门赏荷。

    总而言之,夏季是阳气高涨的时节。对一般人来说,要顺应季节、时令变化,调节作息时间,安然度夏。

    上一篇:今年入伏时间表 今年三伏天时间表
    下一篇:今年什么时候开始数伏天 今年哪个时间开始进入数伏天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10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