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长江中下游高温原因 长江中下游高温天气的原因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2-08-18 21:42:26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shenghuo/99777.html  评论:0  收藏

    导语:2022年高温天气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省。长江中下游也是高温天气,那么,大家知道长江中下游高温原因是什么?长江中下游高温天气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解答,还不了解详情的小伙伴快来见识下吧!

    长江中下游高温原因

    长江中下游高温原因 长江中下游高温天气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高温

    1、夏季高空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着;

    2、地形的影响。重庆、武汉和南京都在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河谷的地形特点犹如锅底,四周山地环抱,地面散热困难,使气温不断升高;

    3、这些地方水田网密布,水汽多,湿度大,人体出汗后不易蒸发,出汗的散热效率大大降低,高温加高湿,更使人感到闷热。

    4、纬度较低,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多。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持续时间长,高温高湿天气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中暑可能性加大,公众需关注高温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长江中下游高温原因 长江中下游高温天气的原因

    高温天气

    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过程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形成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整体。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等河流冲淤而成;苏皖沿江平原是受镇江和长江冲积形成的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

    长江中下游高温原因 长江中下游高温天气的原因

    高温

    长江中下游地区八大火炉城市

    现在正值酷暑季节,全国南北几乎都是高温天气,那么,到底什么地方人们感觉最热呢?是不是夏季温度最高的西北吐鲁番盆地呢?其实不然,就我们人体而言位于我国长江流域地区的各城市,人们更觉得“酷热难当”,是“火炉城市”的集中地。最近,网易读数做了一个数据研究,从1973年至2018年间7-9月室外体感极端高温天数位居前列的省会和直辖市城市分别是:重庆、武汉、杭州、合肥、长沙、南昌、上海和南京。

    位居前八的城市几乎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看来是名副其实的“火炉”集中地。究其原因,每年夏季,由于西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增强,高压脊往往会往西延伸,影响我国长江流域,带来伏旱天气,同时也带来高温天气。再加上,长江流域地区是南方水乡,河湖众多,空气湿度大,潮湿闷热,更加使人难受,所以就觉得特别热。

    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仅夏季“酷暑难当”,到了冬季往往也是“寒冷冻人”,这又是为什么呢?很明显,如果从绝对的温度值来看,比长江中下游地区更靠近冬季冷空气源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气温更低,但是由于北方地区冬季降水偏少,属于干冷,而长江流域地区,由于水汽多,属于湿冷,人体感觉更加寒冷。

    另一方面,北方地区到了冬季有集中暖气供应,而长江流域地区基本上没有暖气供应,室内外温差小,人体感觉寒冷。综上,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不是我国冬夏季节温差最大的地区,但是由于空气湿度大,加上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冬季又没有集中供暖,从而成为了我国冬夏季节体感反差最大的地区。

    上一篇:山洪和洪涝的区别 洪涝的危害有哪些
    下一篇:夏季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夏天干旱对农作物的危害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10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