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世界天气
  • 旅游天气
  • 历史天气
  • 机场天气
  • 卫星云图
  • 天气资讯
  • 空气质量
  • 天气信息
  • 社会热点
  • 天气旅行
  • 综合百科
  • 天气生活
  • 天气预警
  • 在线搜索
  • TAG标签

    次生灾害是什么意思 次生灾害的正确描述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2-11-30 21:18:51 
    网址:http://m.guazhitianqi.com/shenghuo/105019.html  评论:0  收藏

    导语:每时每刻,人类几乎都在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简直就是一部直面灾害的奋斗史。灾害可以分为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有些朋友想来好好学习一下,次生灾害是什么意思?次生灾害的正确描述是什么?相信大家看了以下的文章就懂了,快来看看吧。

    次生灾害是什么意思

    次生灾害是什么意思 次生灾害的正确描述

    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的意思是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由于战争或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突发事件等造成的建筑物倒塌、引发的火灾、毒气外泄、煤气爆炸、环境恶性污染等间接灾害,都统属于次生灾害。

    灾害的发生不是单一的,一种灾害的发生能引起多种间接灾害,如地震,能造成房屋倒塌、地下管道错位、煤气、天然气泄漏、火灾、人和牲畜死伤、被埋压的尸体引起瘟疫等。

    次生灾害是什么意思 次生灾害的正确描述

    火灾

    如何应对地震次生灾害

    应对地震次生灾害,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1、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现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

    2、大地震发生在山区,由于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以免造成水灾。

    3、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4、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5、在接到关于地震的预报以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女儿墙、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次生灾害是什么意思 次生灾害的正确描述

    干旱

    干旱灾害可能诱发哪些次生灾害

    干旱灾害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有造成农牧业减产,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农牧民群众陷于贫困之中,引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等等。

    (一)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

    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主要畜牧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畜产品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二)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干旱导致草场植被退化。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的生态脆弱地带,气候特点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雨热同季,降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9月。北方地区雨季虽然也是每年的4-9月,但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异质性,有十年九旱的特点。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几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是春夏秋连旱,对脆弱生态系统非常不利。

    3、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

    (三)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

    上一篇:香菇韭菜能同吃吗 香菇和韭菜可以一起吃吗
    下一篇:南方冬天太潮湿怎么办 南方地区冬季天气是潮湿吗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评论排行
    • ·苏州今天起有雨水天气 26日最低气温0℃~零下1℃(1)
    • ·意大利面临严重干旱“水城”水位极低 部分水道干涸(1)
    • ·男子做私密手术被反复收费杀害医生 背后真相令人唏嘘(1)
    10
    

    首页 电脑版 意见反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